国内知名体育媒体人王勤伯在其专栏中提出的“整体留洋,一场上不完的当”这一尖锐观点,再次引发了国内足坛乃至整个体育界关于运动员培养模式的深度讨论,在留洋被视为提升中国足球乃至其他弱势项目竞技水平“捷径”的当下,这一反思无疑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光鲜的集体出海行动背后的隐忧与挑战。
所谓“整体留洋”,通常指的并非单个运动员基于自身实力和机遇的自然流动,而是指由俱乐部、地方体育局或相关机构组织,将一批年轻球员或整个梯队成建制地送往足球发达国家进行长期集训、比赛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在过去十余年间曾多次以不同形式出现,一度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快速弥补国内青训短板、接轨国际先进理念的良方。
回顾历史,从早期的健力宝青年队远赴巴西,到后来一些中超俱乐部与欧洲青训机构合作,将整支U系列队伍送往西班牙、葡萄牙等地,再到某些地方体育局推动的“整队留洋”计划,无不打着“系统性培养”、“沉浸式体验”的旗号,初期,这些项目往往能吸引大量关注,媒体报道也多聚焦于小球员们在异国他乡的训练生活、与国外同龄人的交流比赛,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赞助商、家长乃至部分管理者都沉浸在这种“一步到位”解决青训问题的乐观情绪中。
王勤伯等人所指出的“当”,恰恰隐藏在这种集体主义狂欢的背后,是培养效果的“折扣”,集体留洋模式往往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球员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华人圈子或项目指定基地,语言关突破缓慢,文化适应停留在表面,他们的比赛对手,有时是精心安排的、水平未必稳定的当地队伍,甚至是为了满足合作而临时拼凑的球队,缺乏真正高强度的、常态化的竞技环境磨砺,这与单个球员凭借实力进入国外俱乐部梯队,与本土球员竞争上岗、感受真实联赛压力的“个体留洋”有着天壤之别,这种“温室”式的海外训练,其对抗强度和竞争残酷性,可能并不优于国内顶尖青训中心。
是模式本身的可持续性与成本效益问题,整体留洋项目通常耗资不菲,涉及国际差旅、住宿、训练场地租赁、外教团队聘请等巨额开销,这些费用往往由企业赞助或行政资金承担,而非基于市场规律的投资,一旦赞助中断或政策风向转变,项目便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巨大的投入是否换来了与之匹配的产出?历史经验显示,多数整体留洋项目结束后,能真正在欧洲主流联赛站稳脚跟的球员凤毛麟角,大部分球员回国后依然面临发展瓶颈,其个人技战术能力和足球意识并未展现出断层式的领先优势,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性价比,使得“整体留洋”更像是一场昂贵的“镀金”之旅,而非扎实的人才孵化器。
更深层次的“当”,在于这种模式可能掩盖了国内青训体系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将希望过度寄托于海外“速成”,容易导致忽视本土青训教练水平提升、竞赛体系完善、足球文化培育等更为基础且艰巨的任务,当资源过度向少数“留洋精英”倾斜时,广大基层青训的生态改善可能反而被延缓,这是一种“路径依赖”的风险,仿佛找到了一个外部解决方案,就可以暂时回避内部改革的深水区,王勤伯的批评,正是戳破了这种逃避现实的幻想,提醒从业者,没有扎实的国内根基,任何形式的留洋都可能是空中楼阁。
这并非全盘否定留洋的价值,成功的个体留洋案例,如早年征战欧洲联赛的先行者,以及近年来少数凭借实力在海外联赛打拼的球员,都证明了在高水平环境中锤炼对球员成长的巨大促进作用,关键在于“方式”与“质量”,健康的留洋,应是以球员个人能力达到一定标准为前提,以融入目标国家联赛体系、参与真实竞争为核心的自然流动,它应该是金字塔尖的精英行为,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非揠苗助长式的集体搬迁。
当前,随着国际体育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深入,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更需要理性与远见,对于“整体留洋”这类模式,既不能因噎废食,完全否定其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特定条件下的探索意义,也不能盲目追捧,忽视其内在缺陷和潜在风险,未来的方向,或许在于更加精细化、个性化地设计留洋路径,强化与国外优质俱乐部的深度合作而非简单的集训安排,同时将重心坚定不移地放在夯实本土青训基础上,构建一个能够持续产出高素质人才的健康生态。
王勤伯的“上当论”,其价值不在于否定向外学习的重要性,而在于呼吁一种更为清醒、务实的态度,它提醒所有关心中国体育未来的人,尤其是在青少年培养领域,任何看似捷径的方案都值得警惕,真正的进步来自于对规律的尊重、对基础的坚守以及持之以恒的系统性努力,在留洋热潮方兴未艾的今天,这番冷思考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体育的崛起,终究要靠内功的修炼,而非仅仅依靠地理位置的转移。